2022年11月20日,“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2022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农业风险管理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全国人大农委、全国政协农委、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等有关部门领导及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主题,就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全国政协农委副主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陈晓华出席并发表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并明确要求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其中加强粮食和农业产业安全能力建设是一项关乎全局的重要任务,这是党中央根据新形势变化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反复跌宕,特别是俄乌冲突以及带来的一系列对抗、封锁和制裁,使得全球通胀风险不断上升,国内“六保”“六稳”任务十分艰巨。总的来看,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风险挑战压力明显增大,加强农业产业安全建设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当前,危及农业产业安全的风险因子错综复杂,有传统的自然灾害、市场异常波动等传统风险,也有许多非传统风险。特别是国际因素的加入,资源性农产品市场相互联动、资本参与都使得风险的复杂性明显增多。风险有常态的,也有突发的,所以对风险的认知应该不断地深化,要根据形势的变化,科学和认真地研究梳理,理清风险种类、作用机理、危害程度和防范举措。应该看到,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必须立足于防患于未然,这是基本出发点。防范风险,最根本的还是要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加强安全能力的建设,消除和降低危害的程度。同时也要认识到,加强产业安全能力建设涉及产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很多环节,既需要全面加强,也需要突出重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
第一,从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来看,重点是要抓好耕地保护和建设。换句话说,既要严格执行“长牙齿”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也要保障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所需。两个方面如何平衡好、调节好,是一个难题。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今年长江流域和南方部分省份的特大旱灾发生后,对建设的高标准农田的要求更高了,要认真地进行一次梳理评估,建成标准最终要落脚到旱涝保收上来。只有耕地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国家的粮食安全才有最可靠的基础,中国人的饭碗才能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第二,加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科技投入。要素投入涉及土地、技术、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等,但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际看,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要根据风险防范的要求来科学考虑科技布局和发展重点。比如,在育种方面,首先要求是高产,然后追求品质的提升,并且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需要对育种的标准不仅是讲产量、讲品质,还要讲对资源的保护能力,要把资源利用高效型品种,特别是抗旱品种作为发展重点。
第三,完善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控制能力。农业生产控制能力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经营效率的高低。如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是增强农业生产控制能力的重要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个发展”的集中阐述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情的情况下,使生产经营方式更符合大国小农的基本特征,更符合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要求。
第四,强化供应链安全能力建设,有效保障农产品流通。近两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风险不仅仅是在生产端、消费端,往往也在供应链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供应链安全问题。近几年,为解决农产品物流特别是冷链设施不足问题,国家专门安排相关计划作为建设重点,农产品流通能力建设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受疫情防控影响,很多地方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流通受到阻碍,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造成较大影响。因此要把农业产业安全做全面系统研究,把供应链的风险防范摆上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
(来源: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
|||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Tel:86-10 62773526 Fax:86-10 62796949 Email:cirs@mail.tsinghua.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