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了明确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非常全面且较为系统,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实现产业兴旺,除要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外,更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需要有新的动能来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极大地开拓了传统农业的发展空间,正在消除城乡之间、一二三产业之间的隔阂和界线,彻底改变着农村资源要素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给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乡村旅游休闲蓬勃兴起。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农村发展中的一个新兴产业,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示范县已经达到328个,美丽休闲乡村达到410个,全国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占近5%,目前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约占国内旅游人口的一半,年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达800多万人,已经有600多万户农民从中受益。
二是农村电商发展进入快车道。2016年,全国超过1/4的村已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总额达到2200亿元,在助力扶贫攻坚、引导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16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总产值的比值为1∶2.2左右,与2012年的1∶1.8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加工业的发展是今后提高农业价值、带动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把加工业作为做强农业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延长价值链、不断增值,提高农民收入。
四是各类产业、业态、模式加速融合成为新趋势。既有以生态农业为底色的传统型融合,充分利用动植物生长生活互补的相关特性,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发展的生产经营模式;也有以现代元素为载体的创新型融合,应用电子商务、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催生了私人定制、会展农业、农业众筹、共享农庄等全新的产业领域和产业型态;还有以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田园综合体”等为平台的复合型融合,打造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文化传承、健康养生于一体、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乡村振兴载体。
农村这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我们过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其快速发展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越快,越需要正确引导
当前各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积极性很高、势头很猛,越是这样,越应该尊重规律、正确引导。总结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在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过程中:
一是始终高挂“农”字招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要立足农业、农村和农民,政策取向除了引入新的要素推动农村发展之外,要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利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乡村旅游对农民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但是乡村旅游应该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而不是完全按照景区的要求标准化,因此应该有相应的政策来引导产业。
二是高度重视引入现代生产要素。要善于将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广到乡村,树立互联网思维、用好信息化手段,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加强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要善于将现代管理理念、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运用到乡村,树立管理也是资本、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也是资产的思维。
三是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整合和多主体共赢。要树立大农业融合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现代产业元素深度融合。
四是注重对小农户的带动。在政策导向上,应继续加大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全面增强其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打造小农户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具体措施上,应重点支持在小农户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直接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和引导小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五是大力推进城乡互动互促。要把城乡作为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隔的“共同体”来谋划发展措施,形成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使城乡之间相伴相生、互补互惠、共生共荣。既要站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去创设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也要以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来突出乡村比较优势。
三、加大支持力度,努力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现阶段,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仍处于萌芽期和成长期,应主要通过市场来决定成败、选择赢家。同时,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在政策、产业、人才、服务等方面大力支持。
第一,应注重规划引导。要有全面细致的顶层设计和长远发展规划,明确勾画出阶段性发展目标和推进路线图,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行之有度”,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集小胜为大胜,避免走上一哄而上、村村都搞“农家乐”、家家都开“小旅馆”的粗放式发展的道路。
第二,应紧紧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要围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求,注重加强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思想新、观念新、技能新的农民队伍。同时,大力支持返乡、回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建设一批产业孵化基地,在场地、金融、财税等方面对创业创新人才给予优惠。
第三,应重视打造发展载体和平台。重点落实建设“三区、三园、一体”的有关部署和安排,积极打造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促进农业物质装备制造、生产经营示范、科技研发推广等相互融合,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集群发展。
第四,应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要继续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医疗等保障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大胆探索多种模式和治理手段,确保农村社会和谐安定。
|
|||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Tel:86-10 62773526 Fax:86-10 62796949 Email:cirs@mail.tsinghua.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