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至21日,第七届奥斯特罗姆工作坊会议在美国印第安纳-布鲁明顿大学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共事物研究者参与活动。自1994年以来,奥斯特罗姆工作坊会议每五年举行一次,第七届奥斯特罗姆工作坊会议(WOW7)将汇聚奥斯特罗姆工作坊的研究人员、学生和校友,建立学术联系,并探讨治理和制度研究的各种主题和新方法。会议主题为"Commons, Polycentricity, and Democracy",强调在社会、环境和政治变革加速且相互冲突的情况下,管理公共事物和公共产品以及推进全球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平管理传统和新兴资源系统所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公共事物研究团队苏毅清、刘璐、曹梦迪、苗艺源、俞舒扬赴美国参加本次工作坊。
6月19日上午,在印第安纳-布鲁明顿大学(President’s Hall)校长大厅举办了开幕仪式和全体小组会议。来自各高校的公共事物治理学者代表针对本届工作坊致辞,向全体与会人员介绍了工作坊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以及他们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学术之缘。开幕式结束后,全体参会者在Sample Gates合影留念。
自19日中午起,参会师生根据个人研究志趣,分别参与工作坊的各类讨论。工作坊基于主题衍生出大量内容丰富的分会讨论,包括较为前沿的理论探索,如通过制度语法学分析制度多样性、结合多中心治理探究央地关系;也包括将commons研究拓展到当下的新领域,例如用集体行动的视角看待AI、将互联网空间视为公共事物开展治理、通过抽离制度设计原则阻止有害的集体行动等。
6月20日上午,清华大学公共事物治理研究团队的五位代表在两场研讨中介绍了自身的研究议题,两场分会场的主题分别是Promising Agenda of New Commons Study in Digital Era和Getting the Institutions Right in Irrigation Governance。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苏毅清作题为《Reshaping collective reciprocal space and rules: The impact of digital network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n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collective action to respond to natural disasters - evidence from rural coastal border areas of China》的讲演。他将通信技术发展这一重要科技变量引入到灾害治理的相关研究中,基于集体行动理论,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搭建了通信技术的使用与农户参与应对灾害集体行动之间的关联,提出了通信技术的使用能够通过增进社会学习来提升灾害集体行动的机制路径,并基于来自中国广西的987个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文章认为,承载着投通信技术的数字公地中的边界规则,就是让人们学会明辨是非,由此才能促进人们对于基于新型公共事物的集体行动的参与。同时,IAD框架中的自然地理特征这个维度,也可进一步延伸为客观的空间维度,这样使得未来关于集体行动的分析,不仅可以在基于自然地理特征所建立的行动舞台中进行,同时也可以基于新型空间,比如数字空间所建立的行动舞台中开展。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后刘璐作题为《Designing incentive-compatible institution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a digital era: insights from a case study in China》的汇报。这项研究以中国乡村治理为背景,关注村干部如何使用微信群激活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物治理,以及这种数字化动员手段在缓解参与不平等方面的作用。本研究探索了IAD框架中的行动者如何把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行动资源,用于打造开放式、参与式的乡村治理模式,进而提高乡村治理的民主性与公平性。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曹梦迪代表研究团队,在会议上汇报了她与王亚华教授共同撰写的论文《What can we learn from irrigation commons studies in China?——An examination on the outputs based on the CISD after a decade of efforts》。该研究综合分析了基于中国灌溉系统数据库(China Irrigation System Database,CISD)的超过30篇研究成果,构建了关于中国灌溉公共事物的全面知识体系。具体来说,研究首先回顾了现有文献,探讨了中国乡村集体行动衰落的根源及缓解策略。接着,本研究与公共事物及集体行动理论进行对话,总结了相关研究的理论贡献,包括对确定性变量的检验、对争议性变量的回应、对新变量的挖掘以及对复杂因果机制的剖析。最终,研究的启示在于深化了对制度多样性的理解,并展示了精准治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苗艺源汇报了她与舒全峰博士合作撰写的论文《Women Hold Up Half the Sky: How Digit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Empower Women's Leadership in Collective Action: Evidence from Human Settlements Governance Practice in Rural China》。这项研究基于数字化时代背景,关注到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女性逐渐成为村庄治理核心力量,探讨了数字技术赋能女性领导力促进集体行动,进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作用。文章基于SES框架进行研究设计,从全国农村地区收集 2000 多名受访者数据,检验了数字化在促进集体行动,和促进女性领导力突破囿限、在集体行动中发挥正向效能的作用。并进一步讨论了信息、互动和监管可能是其主要赋能机制。通过提供实证证据和理论框架,本次交流促进了集体行动在性别平等、可持续城市化和社区发展等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等议题的应用发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俞舒扬代表研究团队,汇报了他在王亚华教授和舒全峰博士指导下的研究《Principles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in the digital commons : Evidence from the WeChat social platform》。本研究关注中国常用的社交平台微信群聊,通过公地的视角讨论它与传统公地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并探究它对公地制度设计八项原则的挑战。在数字共享资源中,技术条件取代了自然条件,规则受数字空间本身的限制,同时集体行动者的身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微信群聊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为数字公地制定了新的制度设计原则,并给数字集体行动提供支持。
参会团队展示的成果获得多位国内外学者的提问和点评。其中,中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瑞在相关分会场,对研究团队的论文给予大量子话题和方法论上的建议。针对中国情境下导致集体行动衰落的因素、数字公地的定义、数字技术促进集体行动的要素、IAD框架在实际运用中结合的定量手段等话题,与会师生在现场开展了热烈讨论。
6月21日上午,与会团队参观了印第安纳-布鲁明顿大学的莉莉图书馆(Lilly Library)及艺术博物馆。莉莉图书馆保留了印第安纳大学的大批近代文献资料,还收藏有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牌。图书馆工作人员收集整理了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公共事物治理等领域的大量研究手稿,建立了线上数据库,并在图书馆作线下展呈,充分还原大师在学生思想领域的发展历程,激励广大学人投身公共事物治理领域的研究。艺术博物馆中存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后现代主义的大量艺术作品,另有部分明清时期中国的书法和瓷器珍品,充分显示了印第安纳-布鲁明顿大学重视艺术教育、关注跨文化交流的学术传统,在参观过程中团队受益良多。
下午,参会团队参观了奥斯特罗姆工作坊。工作坊由奥斯特罗姆夫妇于1973年创办,全名为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简称Workshop)。奥斯特罗姆夫妇把制度理解为是人类建构的一种手艺,同时也倡导手把手指导学生,与学生共同开展合作,一起探究人类社会运行的真知。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工作坊积淀成为一个学术气氛浓厚、师生密切交流合作的学术机构,具有浓厚的求真探索的学术文化,在这座典雅的大屋中,学者们曾广泛研究自然资源治理、城市治理、科技治理、全球治理等广泛而深入的话题。同时,国内外众多学者曾在此参访和学习,对这所“学术殿堂”,学界具有强烈的向往之心。
经过几天的调研和会议交流,参与师生深度学习了公共事物治理学派的前沿探索和治学理念,尤其是在各大分会场中的展示和研讨,拓展了国内Commons研究的视野和方法论。此次调研与学习活动,将有利于推动了中国青年师生对Commons研究的理解,助力集体行动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中国化,并将中国视角下的公共事物治理贡献向全世界传播,促进理论的交叉融合。
|
|||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Tel:86-10 62773526 Fax:86-10 62796949 Email:cirs@mail.tsinghua.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