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持续升温,各国正在寻求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问题、保障粮食供应与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
“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对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责任和要求都在不断增加。”近日履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的韩俊在11月7日举行的“2014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上表示。
峰会上,各方官员学者和企业家围绕“中国农业与食品企业‘走出去’与国际合作”以及“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等焦点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何宇鹏在会上表示,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而随着对外投资步伐逐步加快,预计未来我国对外投资规模将很快超过吸收外资规模,“这一变革式的发展,将在促进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为什么要“走出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副司长方言在会上表示,推进中国农业与食品企业“走出去”,通过利用国外资源,可有效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等问题,同时也可推动国内种植业的调整。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在加强技术合作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
对于推进中国农业与食品企业“走出去”的重大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金三林也表示,首先,参与全球农业市场竞争,可提升中国农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全球农业生产和消费的集中趋势日趋明显,跨地域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群正在形成,任何有雄心的企业都应放眼世界,着眼于区域比较优势,在全球合理配置资源。”
其次,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可增强中国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货源的供给能力。通过深化中国与主要农业贸易伙伴国战略合作,建立稳定、多元的进口渠道;通过海外农业投资,也可增加可控货源,有效防范和化解单纯的农产品进口带来的风险。
此外,通过扩大农业技术输出,提高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能力。帮助东道国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增加东道国的农产品供给,以有效改善全球粮食安全形势,进而改善中国粮食安全的外部环境。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也为我们黑龙江垦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黑龙江农垦总局副局长徐学阳表示,从自身发展情况来看,黑龙江垦区着实有着“走出去”的需要。黑龙江垦区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技术经验是其“走出去”的原动力,也是其“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目的,“要让现代化大农业的生产技术与全世界进行分享,在国际平台上谋求更大的发展”。
徐学阳进一步表示,实践证明,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既造福于国家也造福于当地人民,对于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解决国际粮食紧缺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走出去”面临的诸多问题
方言指出,就中国目前来讲,“走出去”的企业需要面临三方面问题:
第一,投资主体融资难,投资回收期长,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海外农业投资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等原因使大多数企业融资难,很多企业对外投资还是以自有资金为主,资金规模偏小。而农业项目开发成本较高,投入资金大,回收周期长,且面临着各种气候、市场、国际政治变化等风险,属于风险较高项目,但企业普遍缺乏风险预警、控制和防范能力。第二,国内基础设施环节相对薄弱,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不足。第三,东道主政策变化风险。
对此,金三林也表示,从宏观层面看,一方面,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总体很小,投资主体小、散、弱;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大多集中在风险较大、利润率较低的农业产业链低端(农业生产环节),农产品加工投资不足,农业仓储物流和贸易掌控能力弱。
而从政策层面看,首先,我国对外投资项目审批手续复杂、环节多、时间长。
其次,信息收集与服务能力不强。中国除了一个常驻FAO代表处外,只在美国和菲律宾等使馆设置了农业参赞,涉外投资服务中介机构缺乏,国际农业信息收集与服务水平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此外,我国尚未建立起海外农业投资激励机制。尤其缺乏境外农业投资退税、奖励、贷款补贴等方面的激励机制,促进大型企业发展战略性海外农业投资项目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最后,管理体制问题。农业“走出去”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发挥的作用有限,多头管理、沟通不畅等问题还较为突出,政府的涉外服务不到位。
如何走得“稳”、走得“好”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在会上表示,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食物增长速度将明显减慢。“我国已经进入了食物供需难以平衡以及结构明显短缺的时期。”黄季焜认为,今后政府应把关注点放在国内政策层面,着力完善农业“走出去”政策支持体系,包括进一步加大财政与金融支持、完善税收政策等。“同时,中国政府也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促进周边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而企业自身的努力亦同样重要。金三林认为,今后我国企业应根据不同投资环境、投资领域,实施差异化的投资策略。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与国家重大海外基础设施投资对接。同时,积极参与国家农业及其他援外项目,发掘投资机会。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低成本进入产业链上游。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实施供应链对接。
下一步“往哪儿走”
而对于下一步“往哪儿走”的问题,金三林认为,应优先考虑土地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较好、东道国粮食自给率较高且距我国较近的国家和地区。
金三林表示,对投资国(地区)的选择,第一应选择我国周边国家,特别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中亚地区,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家。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已有一定投资基础,可作为近期和中长期的投资重点,通过土地开发和建立农产品加工和仓储物流体系,将其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海外粮仓”。
第二是南美巴西、阿根廷等农业资源和生产大国。据FAO估计,拉美地区约有4.2亿公顷土地可以改造为耕地,潜力非常大。而巴西、阿根廷等国是中国重要的油料、玉米进口来源地,未来可作为中期投资重点,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海外油料、玉米供应基地。
第三是南部非洲的土地资源大国。非洲国家农业开发潜力很大,但投资环境有待改善,投资风险不小,可做长期投资考虑,近期主要通过加强农业合作和援助,帮助这些国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第四是北美、欧盟、澳洲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大型农业跨国公司聚集,应鼓励中国企业参股国外农业及食品企业,并择机进行并购,获取品牌和渠道,借以提升自身技术管理水平和参与国际化经营的能力。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Tel:86-10 62773526 Fax:86-10 62796949 Email:cirs@mail.tsinghua.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