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宜信普惠在成都共同发布了《四川农村金融发展白皮书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调查》(以下简称《白皮书》)。据介绍,这是国内首部以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为内容的白皮书,对于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促进农业侧供给改革具有参考意义。
据悉,该项专题研究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宜信普惠成立联合课题组,于2015年7至9月深入四川省郫县、什邡、安岳、西充、苍溪、荣县、隆昌等七个代表性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对千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一般农户进行了一对一问卷访谈,为详细了解这一重要群体的发展现状和金融需求获取了第一手材料。
白皮书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金融机构拓展金融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有五大特点:一是需求规模较大,更注重生产性融资,这使金融机构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资金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覆盖各产业及各环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往往经营项目种类繁多,产业链各环节都有资金需求,既有种植业和养殖业等生产环节,也有与农业息息相关的生产加工业、运输流通业和商贸服务业;三是金融需求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其所需的生产资料、设备等投资以及收益时点的预期都具有稳定性;四是对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有更高要求;五是商品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更加需要完善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
调查数据还显示,相对于传统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记录和信用记录更为良好,监管成本也更低,是金融机构更为优质的客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借款需求较高,有过借款的比例达到52%,而有72%的被调查农民表示近期有借贷需求。
然而,根据白皮书调查结果,目前农村金融产品仍较为单一,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总的来看,农场金融市场格局并未根本改变,除了私人借贷外,正规的农村金融市场仍然由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主导,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大多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调查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现有金融主体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有更多的期望,如进一步增加贷款品种、增加农业贷款额度、合理设定贷款期限、给予优惠利率、降低贷款门槛、提高办贷速度等。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信息化快速推进,互联网+金融将有力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具有极大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调研发现,互联网在农村地区已逐步普及,68%的受访者使用互联网,且智能手机移动上网占比更高。互联网产品销售服务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缺口,农户对拓展农产品销售和技术方面(包括技术培训、专家指导和农业咨询)的互联网服务需求都非常大。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在当日举行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与四川新型农民金融需求研讨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是中央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两个重大变化。一个重大变化是,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农村和农业信息化。互联网正迅速地与绝大多数传统产业融合,并持续改造传统产业。”
“在中国经济转型提升之际,宜信公司的互联网金融助农实践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吻合,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宜信服务农村市场多年,积累了很多农业大数据资源。基于这些农业大数据,包括之前公司已经建立起来的跟农资企业、农机厂商合作的资源,宜信将在农业产业链金融及农村移动金融创新等进行探索,也希望这个平台有地方性的农资企业、农业产业链条上经销商、农户进入,满足其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宜信普惠农贷综合管理部总经理许超表示。
当前,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农业改革的重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点也在供给侧。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快速提高,农村金融需求向规模化、长期化、多样化转变,也给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带来了新的机会。不同类型的机构有机会因地制宜建立起差异化的涉农信贷管理体系,从而有可能为农村金融市场带来转折性的变化。
(来源:四川在线)
|
|||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Tel:86-10 62773526 Fax:86-10 62796949 Email:cirs@mail.tsinghua.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