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一系列无法回避的现实挑战。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应对这些挑战的必然出路,只能是机械化、规模化、优质化。仅仅依靠一家一户的农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而唯有组织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一、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进城务工的收入高,大量的青壮年农民外流,留下的农民受教育水平低,现代农业技术的接受应用能力差,土地的地块规模和经营规模太小,这些都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其中最为突出的,起着核心作用的,是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农民受教育水平低。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数据,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自 2004 年以来,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04 年,农民工平均月工资水平为780元;2018年为3721元。其中,2004-2013年期间,每年的增长速度都超过10%;2014 年以来年增速降低为 6%-7%,但每年工资增长的绝对值均超过2500元。
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相当于农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具体表现到两个方面:第一,对于独自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是在家务农,还是外出务工,农民工工资是个重要参照。如果在家务农的劳动收入,比外出务工低的不算很多,也许还会选择在家务农;如果务农的收入低很多,那么,农民就很可能选择弃农了,尤其是青年一代。第二,对于需要外聘劳动力的规模化生产组织,外聘劳动力的成本与外出农民工工资水平,关联性更强。
农村劳动力成本快速增加,直接引起了诸多后果。
首先,在农业生产方式没有显著改变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每年增长超过10%,而劳动生产率不能按同等比例提升,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必然增加,农产品价格必然上涨。如果持续多年如此发展,就必然使得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农产品价格,进而导致进口产品的增加。这正是2004-2013年我国实际发生了的情况:2004 年,我国首次从农产品净出口国成为净进口国,此后净进口额不断大幅度增加,现在每年净进口额超过5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这种情况,也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在农业上的表现。
其次,劳动力价格的快速增长,让小农“消失”速度加快。根据2015年的最新统计,我国耕地面积为20.25 亿亩。根据2016年农业普查,全国共有2.074亿农业经营户,3.14 亿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包括农林牧渔业。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种植业占92.9%,按此比例计算的种植业经营户约为 1.93亿。进而推算出,全国种植业农户的平均占地规模为 10.5亩。这样的规模,仅仅约相当于欧盟国家的二十分之一,美国的二百分之一。东部沿海省份农民的占地规模更小,如浙江、福建,每个种植农户平均规模只有5亩;广东更低,只有3.6亩。如此之小的土地占有规模,如果种植大田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对于农民的收入来说,同务工收入比较,是微不足道的—全家的种粮收入,不超过农民工两个月的工资。因此,越来越多的小农户放弃了亲自耕作。在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平原地区,这种情况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平原地区的畜牧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上普遍存在的以自食为主的农家院饲养猪鸡鸭鹅的现象,基本上绝迹了。一方面是喂一两头猪,养十几只鸡鸭,所耗费的劳动很不值得,而从市场上购买更为便宜、更为方便;另一方面,农民自己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再能够忍受院落饲养畜禽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同样与农民务工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大幅度增加,促使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用机械代替劳动,用大型农机具代替小型农机具,日益成为趋势。国家的农机具补贴政策,也有力推动了这一机械化进程。现在,在越来越多的大田作业中,正在进入用大中型农机具全面取代小型农机具的阶段。一些新技术,也要求有大型农机具相配套,例如深耕技术。与此相适应的,必然是要求作业地块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国家在标准化农田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补助资金,每年都新建数千万亩的标准化农田。仅2018年,全国就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 万亩以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农田2000万亩。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地块变大,变得更为齐整——无论土地经营权发生了怎样的具体变化。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规模化经营组织。畜禽饲养方面,规模化的进程更快。现在奶牛的规模化饲养(存栏 >100 头),占比已经达到 60%;生猪的规模化饲养(每年出栏 >500 头),已经占比 50%;而鸡的规模化饲养(蛋鸡存栏 >2000 只;肉鸡出栏>1 万只),已经超过了 80%。
在山区和丘陵地区,是难以实现机械化的,至多只能有小型的农机作业。对于种植大田作物来说,难以机械化,必然导致投入的劳动多,而收益很低,结果必然是难以为继。同时,也容易造成生态破坏问题。好在,这些地区,更适合一些特殊种养业的发展,包括特色种植业如林果业、药材、茶叶、烟草、油茶、橄榄果、花卉等,特色养殖业如散养的土特畜禽、蛙类等,也可以建立集约化的饲养场。此外,更可以利用绿水青山,开发农业农村休闲观光度假旅游资源。以上这些产业的共同特点是,难以用机械替代劳动,而产出是高增加值的产品;每亩的收入,常常可以达到万元以上。当然,也会有少数地方,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交通条件极为闭塞。这样的地方,是不适合农业开发的,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会外出打工,从而出现山村的空心化现象,乃至一些山坡地的撂荒现象。这些地方的发展前景,可能唯有搬迁。
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方面,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了不少改善,但是仍然相当低。根据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为 3.14 亿人,其中具有大专、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为 1.2%,7.1%,48.4%,43.4%。即便在 1400 万新型职业农民中,总体文化程度也不高,具有大专、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为 1.5%,8.9%,55.4%和 34.2%。
经营规模小,对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国家财政,均有诸多不利之处。对于生产者来说,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不利于技术进步成果的推广应用,在购买生产资料和出售农产品时,难以讨价还价,难以获得价格优惠,最后必然导致收入水平低。对于消费者来说,小生产导致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价格、安全和质量上。价格方面的问题,如前所述,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农产品的成本必然不断增加,从而必然把消费者价格推高。同时,“船小好调头”,小生产也更容易调整生产方向,有较强的“共振”效应,进而导致更大的市场供求与价格波动。食品安全方面,由于生产者数量巨大,规模狭小,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就很困难。尤其是在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生产方面。质量方面,大市场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和均一性要求,无法直接从小生产者那里获得满足,单一的小生产者,无法实现优质优价,更不能统一产品规格。对于国家财政来说,对小生产者的补贴负担日益沉重,但增收效果日益下降。目前,国家通过各种强农惠农政策提供的补贴强度,如果按照每亩土地的补贴标准看,按照占农业净产值的比重衡量,已经不亚于欧美国家了。但是,平均到每个农户,还是太少,远远无法与欧美国家比。结果便是,一方面,我国农民感觉补贴太少了,另一方面,美国等一些国家却指责我国农业补贴大大突破了 WTO 所许可的范围。
靠一家一户的文化程度较低的小农,是难以很好地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的。农业组织方面的创新,是必然的选择。
二、农业组织创新的形式与本质
农业组织创新的形式,有多种多样。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可以视为最早最普遍的农业组织创新方式。小麦的跨区收割,就是最为广泛、影响最大的收割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的大型收割机,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收割,更便宜,更快。据报道,2018年,全国有63万台联合收割机、5.5万个农机服务组织、180万名农机手奋战在夏收夏种一线,其中参加跨区作业的大喂入量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占比超过 70%,机收效率大幅提高。多数农机服务组织通过土地“托管”、订单作业等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市场,部分可为广大小农户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全程机械化 + 综合农事服务”,“三夏”跨区作业正由以机收为主,向机收、秸秆处理、机播一体化服务转变。为了加快推进和扩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发展,农业部、财政部2017年联合发文,针对深耕深松、农作物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工厂化育供苗、仓储烘干、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作业环节,提供补贴(补贴不超过30%,每亩不超过100元)。
新型合作社,是另一种重要的农业组织创新。这主要是在种植业方面。例如,在湖南等南方省份,有水稻生产合作社。水稻合作社通常由涉农企业牵头,如农资企业、稻米加工企业。合作社为社员农户提供水稻生产加工过程的全程服务,包括:代育秧、代旋耕、代机插、代肥水管理、代病虫草害防治、代收割、代烘干、代存储、代销售等。这样的组织方式下的水稻生产,每年两季种植,可减少成本10%以上。同时,合作社对农户提供保底产量,超产的部分,与农户按比例分成。在生产环节,合作社让利于农民,可以使得农民每亩至少增产200-300元。而合作社的获利,主要是通过统一种植优质水稻,加工优质大米,创立优质品牌,获得高价市场销售回报。此外,也可以通过加工过程的综合利用,生产米糠油等,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
公司+农户/养殖场,是在畜禽养殖方面较为突出的一种组织创新。例如,广东温氏集团,是我国畜牧领域中名列前茅的大型现代化畜禽养殖企业,其在生猪和肉鸡养殖方面采取的方式,就是公司+农户/养殖场的生产组织方式。具体为:公司向农户提供仔猪/鸡苗、饲料、药物和技术服务,这四个方面均由公司垫资;按照合同价格回收生猪/肉鸡;通过合理确定仔猪/鸡苗价格和生猪/活鸡回收价格,确保农户获得合理的收入。农民饲养一头猪,可以获得 200-300元的净收入。生猪的饲养周期约为6个月,每年可以出栏两次。与温氏集团合作的农户/养殖场,通常每年饲养出栏生猪数量为1000-2000头,可获得收入20万-60万元。扣除了水电运费和圈舍投资折旧等,净收入可为15万-30万元。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也可视为一种组织创新。前述几种组织创新方式,所涉及到的组织与成员之间,存在着直接密切的经济利益关系。而专业技术协会,顾名思义,主要是同一种产品的生产者,通过协会的方式,获取到技术方面的服务。这种技术服务,是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尤其是针对最主要的生产环节,或者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协会对农民提供这些技术服务,通常是免费的。协会的活动经费来源,有多重途径,包括地方政府的支持、龙头企业的支持、会员会费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基层农技协9万多个,县级农技协(联合会)1500 多个。在高增加值类产品生产区域集中程度高的地区,形成了一县一品或者一县几品的种植格局,这些地方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最为活跃。
此外,还有一种方式,同传统的小农户经营比较,也可以视为一种创新,这就是大型企业化的种植场/养殖场。其突出特点是规模大,现代化水平高,有较多的固定的农场工人。例如,在种植业方面,广西金福农业公司,种植优质火龙果 5500 多亩,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火龙果生产企业,集火龙果种植、种苗培育、技术研发、贸易物流、休闲旅游为一体,生产过程的现代化程度很高。又如,在养殖业方面,福建圣农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白羽肉鸡一体化生产企业,产业链条包括:饲料加工、种鸡饲养、苗鸡孵化、肉鸡饲养、屠宰加工、食品深加工、产品销售等。其现代化程度也非常高,在饲养环节,两个鸡舍 6 万只活鸡,只需要一个员工饲养。
归纳起来,通过各种农业组织创新,扩大了生产规模,其产生的效益是:便于采用先进的设施技术和先进的种植技术,便于实行机械化,降低劳动成本;可以通过大批量购买生产资料,降低生产资料购买成本;可以提高产量,提高质量,从而可以卖得更好,获得稳定的订单和较高的价格;此外,还可以实行加工增值,以及更好地进行资源综合利用,获取更多的综合利用收益。最终的效果,是帮助农民增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促进组织创新的关键要素
促进组织创新的关键要素,有三大方面,即:人、地、钱。
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其中的核心是人才,因为,创新的主体,是人。对于农业组织创新来说,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企业家。优秀的农业企业家,个性特点各有不同,但共同特点是,既有深厚的情怀,又有创新的能力。有深厚情怀,使得他们能够倾心投入农业农村发展事业;有创新能力,使得他们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的,能够看到潜在的商机,并且能够寻找调动资源,把潜在变成现实。例如,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自从2011年以来,发生了巨变:村集体收入从不足2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村集体资产从不足30万增加到2.3亿元,均增长了700多倍;农民人均收入从1.4万增长到3.8万元,增加了1.7倍。鲁家村从一个集体负债、房屋破旧、道路泥泞、垃圾随处可见的落后村,变成全国知名的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有很多的原因和经验做法,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在2011年找到一个好的带头人,把一个优秀的乡土企业家朱仁斌,选举为支部书记。朱仁斌有情怀,有眼光,有创新思维,他努力争取利用各个方面的资源,争取政府项目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团结带动村民,通过组织创新和产业创新,很好地实践了总书记的“两山理论”,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全国那些集体经济发达、农民生活富裕的明星村,无论具体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其共同特点,都离不开一位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和超群的创新能力的致富带头人。那些办得好的农业企业和合作社,也同样如此。如何让更多优秀企业家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大业中,需要营造出良好的政策和舆论氛围。在宏观政策上,对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充分尊重,是最重要的基础。同时,基层政府部门也要特别注重到乡土企业家中,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村集体组织的带头人,推荐他们作为党委/党支部的候选人。对于适合条件的党外人选,则发展他们入党——像战争年代的“火线入党”一样,让他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火线上入党。
地,对所有农业生产项目,包括乡村旅游等新业态,都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基础。农业土地的“三权分置”制度,为土地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有效持久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很多组织创新方式,实际上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些设施用地。现在的用地政策,有些方面控制过严,没有与时俱进,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调整。特别是所需要占用的土地,属于山坡、荒地等非基本保护农田的,应该放宽限制。二是国家应加大土地整治方面的投入。土地整治方面的投入,具有长远性和基础性意义,对于大田作业规模的扩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藏粮于地的主要体现。机构改革之后,国家层面的土地投入管理职能,已经进行了整合,由农业农村部统筹。机构的改革,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今后,应不断加大相关项目的总投入力度。钱的方面,包括国家财政的支持和金融部门的支持。总体来说,现代化农业企业所需要的投入水平,还是较高的,并且回收期也比较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了多种对合作社的扶持措施,包括国家安排的建设项目,在信息、培训、农产品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方面的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为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鼓励保险机构为农提供农业保险服务,合作社用电与农业同价等。在具体实践中,合作社可以享受到的优惠政策,除了与普通农民和农业生产所享受到的优惠政策相同之外,最主要的,是可以申报各种优惠类的项目支持。
近年来,由于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各地都出台了不少有针对性的优惠项目支持。合作社和涉农企业,都可以申报争取。例如,广东省出台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围绕“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要求,开展以丝苗米、优质蔬菜、岭南水果、花卉、南药、茶叶、优质旱粮、蚕桑、食用菌、生猪、家禽、水产、油茶、天然橡胶、剑麻等为特色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每个园区围绕一个特色主导产业,覆盖 3-5个乡镇的区域范围。产业园的实施主体是大型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业教学科研、技术推广单位等,政府对每个入选园区的实施主体给予 5000 万元的补贴支持。计划用 3 年时间,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50个,引领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加速提质增效,打造若干千亿产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2018年,已经批准建立50个这样的现代农业园区。
(来源:《农业发展与金融》2019年第4期)
|
|||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Tel:86-10 62773526 Fax:86-10 62796949 Email:cirs@mail.tsinghua.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