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English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学术活动 » 合作交流 » 国内合作交流 » 正文
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计划项目成果交流沙龙之“社会生态系统分析范式下的农村公共事物治理”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3-11-06 10:36:09       


    时值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院23周年之际,学院承接的多项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计划项目分别举办成果交流沙龙。2023年11月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承办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范式下的农村公共事物治理”专场沙龙举行。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永恒出席并致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朱俊明作总结。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亚华教授主持沙龙,并作成果报告。



沙龙现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陈劲,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任天令,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卢麾,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殷成志作专家点评。项目团队相关成员作成果分享。清华大学有关院系师生和公管院友60余人参加了活动。



杨永恒致辞


    杨永恒介绍了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计划的背景及进展情况。他指出,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背景下,清华大学要重点突出创新,开创中国特色研究,聚焦重大基础研究领域,站在世界学术前沿,引领学科发展。希望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能够充分交流,碰撞思想,期待该项目能够产出原创性、标志性、体系性成果。



王亚华主持沙龙并作成果报告


    王亚华介绍了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计划项目“面向复杂社会生态系统诊断的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的背景、成果进展和成果交流展望。项目团队专注于探索复杂社会生态系统分析的前沿,在权威SCI / SSCI、中文核心/CSSCI等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在学科建设、政策影响、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孵化重大课题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他指出项目展示成果的三大意义:一是提供了一个范式;二是探索了新范式的前景;三是该项目展现了孕育新的治理科学的可能性。



项目组成员作成果分享


    在成果分享环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鹏龙就“劳动力逆城市化流动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主题发言。张鹏龙指出,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被视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但现阶段劳动力逆城市化流动的现象愈发明显。经过理论模型构建与数据检验发现,劳动力“返乡”显著降低了当地农村非移民的收入水平,他认为劳动力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在现阶段城乡协调发展进程中同样重要,相关政策应鼓励返乡群体从事与当地就业互补的工作,减少同质化要素投入相互竞争产生的负面效应。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苏毅清就“运用社会生态系统分析解锁复杂治理体系——以中国农村公共事物治理为例”主题发言。苏毅清指出,公共事物治理的研究范式是基于“框架—理论—模型”的思想。他认为框架是一个为各项分析供给基本元素的原理和结构,理论则是根据框架中的基本元素构建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模型就是用来证明所构建的理论的手段或工具。SES框架作为处于框架层面的原理论结构,为分析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详细的变量语言,由此可以进一步在理论方面依据SES框架提供的基础要件,结合具体遇到的问题,构建丰富多样的理论的逻辑,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分析框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臧良震就“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农村公共事物治理研究”做主题发言。臧良震指出,在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下,尽管当前农地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开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是仍然存在博弈现象、搭便车现象和反公地悲剧现象,导致农村公共事物治理难以开展。研究认为,在我国农村人均耕地资源禀赋不足的情境下,要进一步深化农地制度改革,通过行政、自主、市场等多元共治方式推动农村公共事物治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完善,进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舒全峰就“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逻辑——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的分析”主题发言。舒全峰指出,乡村旅游业被视为减贫的重要手段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但受限于资源约束和治理困境,并非所有的乡村旅游地都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突出表现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公地悲剧”问题。舒全峰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深入分析了乡村旅游公地悲剧的生成和消解逻辑,并通过调查数据检验发现,有效的自主治理制度可以确保乡村旅游从业者在使用各类公地资源过程中形成合作和集体行动的基础,从而克服乡村旅游公地悲剧,这为理解乡村旅游的生命周期和可持续发展逻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中国旅游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宦梅丽就“基于SES框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公共事物治理的影响研究”主题发言。宦梅丽指出,我国农村集体行动困境与“大国小农”国情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境密不可分。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路径,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它对农民集体行动和农村公共治理的影响值得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根据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7年“百村调查”数据,运用SES框架分析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够显著提升农民集体行动,并且能够正向调节劳动力外流对农民集体行动产生的负面影响。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曹丹丘就“基于SES框架的农村土地调整对灌溉集体行动的影响研究”主题发言。曹丹丘指出,目前正处于二轮延包的关键期,中央政策为保持农村土地产权稳定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总结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农村的土地调整依然存在。在理论层面,已经证实土地调整对农业长期投资的影响,但关于土地调整对农村公共事物治理的研究仍然不足。因此,基于SES框架构建了该研究的理论框架,深入探讨了土地调整与村庄公共事物治理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土地调整可能导致村庄集体行动失败,并探讨了其中的机制。



专家评论


    专家评论环节,任天令建议从信息、尺度、人类三个角度对项目成果进行扩展。他认为,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特别是对于复杂公共事物的治理,远远超出科学或技术的领域,需要用信息手段支撑各种场景;需要做跨尺度的综合考虑,即运用一系列支撑手段实现空间与尺度的结合;社会的本体就是人类,必须紧密围绕人及其所处的环境开展研究。
    陈劲认为,王亚华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的公共事物治理研究非常具有前瞻性。他指出,农村问题特别关键,下一步农业强国建设及农村问题优化还需在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下进一步根据中国场景开展深入研究,拓展在农村政治建设、经济提升方面的探讨,以减小城乡差距、推动共同富裕。
    卢麾指出,公共事物治理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我们所接触到的数据可能只是某个点,虽然能够回答为什么,但总是不够用。其次,公共事物治理的学术成果应该转化为决策支持,才能使得研究更上一个台阶。最后,希望公共社会治理研究能与GPS、遥感、地球系统科学等实现交叉融合,在研究方法上实现新的突破。
    殷成志指出,各位学者的分享从不同维度对国际前沿理论和方法在中国场景下应用做了介绍,显示出这些研究所取得的重要科学进展和产生的广泛学术影响。他指出,社会生态系统分析范式下的农村公共事物治理开创了中国农村研究的新境界,达到了中国农村研究的新高度,推动了中国农村研究的国际化。



朱俊明总结


    最后,朱俊明总结指出,“双高”创新方向建设专项作为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计划设置的专项之一,是2017年学校做出的重要部署,希望依托项目形式提升清华文科水平及涌现更多学术大师。王亚华教授领衔的该项目是文科创新项目中前沿交叉学科培育专项类型,将SES框架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应用到我国农村治理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场域之中,显示了SES理论本土化的重要展示和发展。

   由王亚华教授领衔的“面向复杂社会生态系统诊断的公共事物治理研究”项目,立足国际公共事物治理学术前沿,应用和推广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新范式,聚焦中国情景下的农村公共事物治理,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索复杂社会生态系统的诊断机制与治理路径,提炼中国特色的集体行动与合作治理理论,促进公共事物治理交叉前沿研究与跨学科深度融合,提升中国公共事物治理学科建设高度、人才培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自2021年立项以来,项目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



网站地图 | 免责条款 | 意见反馈 | 电子办公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Tel:86-10 62773526 Fax:86-10 62796949 Email:cirs@mail.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