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清华三农讲坛”第四十八讲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举行。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作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方向——准确把握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主题演讲。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亚华主持讲坛,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何宇鹏进行评论。
张红宇演讲 侯晓军 摄
张红宇从产业结构失衡的困境背景出发,引出作为破题之法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本质要求、保障措施三方面详细阐释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方向。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应通过发展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他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各种先进生产要素迭代升级的历史演变,新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纵深应用促进了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嬗变。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创新性、开放性、未来性特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对农业自身运行意义重大,而且具有重要的外溢宏观效应,将最大限度推动未来农业进步。
他强调,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突显农业产业的本质要求,充分释放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工具手段、新的农业从业者、新的生产方式等“四新”要素在农业产业运行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树立大食物观、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传承发展农耕文明等具体途径,实现传统产业、新型产业、未来产业的同向推进、迭代升级。
他建议,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要有充分的使命感和足够的历史耐心,通过锚定发展大势、准确定位目标、把握基本原则、宽松发展环境等措施为农业运行构建创新动能和坚实保障,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何宇鹏评论 侯晓军 摄
何宇鹏对演讲内容进行评论,用“四性” “四新” “四策”“四同步”概括报告内容,认为演讲语言精练、逻辑清晰、富有启发性,很好地诠释了学术研究与政策分析的结合,示范了学术概念的政策阐释方式和政策实施路径,结合具体案例,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学术思想转化为政策建议,横向上从扩展规模、优化组合、拓展边界、突破技术四个方面,纵向上从“旧四化”到“新四化”的更新进行阐释,实现了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有机结合。
王亚华主持 侯晓军 摄
王亚华总结指出,党的二十大以来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做出系列部署,张红宇老师从历史视角生动论述了农业文明的阶段演变,从把握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突显农业产业的本质要求、强化农业现代化的保障措施三方面内容,系统阐释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价值,演讲带给大家很多启发,激励我们探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创新路径。
讲坛现场 侯晓军 摄
互动环节,张红宇就乡村投资、高科技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伦理、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等问题作了详细解答。
本次讲坛由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主办,清华师生院友及社会各界听众200余人现场聆听了讲坛。
|
|||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Tel:86-10 62773526 Fax:86-10 62796949 Email:cirs@mail.tsinghua.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