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城镇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
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拉动中国经济内需增长的一个强大动力,同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所面临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能不能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一个对城镇化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李克强同志在就任国务院总理后会见记者时强调: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可以说,这是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的基本准则。
一、中国农业产出很难维持城镇化的推进
今年已经是改革开放的第35个年头。应该说这些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从数据上看非常明显,1978年的城镇化率为 17.9%,2012年达到了52.6%,平均每年是一个多百分点的提高。我国推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创造了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许多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有两亿多农民从耕地上解放出来,转到二、三产业中就业,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首先,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给农村逐步推进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据了解,现在全国农村流转的耕地已经超过2.7亿亩,占农民承包合同耕地的21%左右。一部分人离开了农业,另外一部分人增加了经营的土地面积,使农业提高了效率。其次,大量农民到城镇务工经商,创造了增收机会。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的数据,去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其中43.6%是来自于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也就是农业以外的收入。我相信再过两三年,农民收入中的半壁江山将来自于非农产业的工资性收入。所以说,城镇化自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为解决 “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城镇化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也是非常严峻的。下一步城镇化到底怎么走,确实是值得思考的一件大事。去年召开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这两句话含义是深刻的。什么叫新型城镇化道路,什么叫提高城镇化质量,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去看。一个是要解决好城镇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比如更好地进行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给广大市民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另一个就是解决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城镇化不可能是孤立的,冒进的城镇化、孤立的城市化是不可能持续的。年龄大一点的同志还有点记忆,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逆城镇化的现象。第一次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也就是所谓的“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农业的凋敝和衰弱,农业供给的食品满足不了城镇居民的需要,当时中央不得不采取措施关停并转部分企事业单位,让两千多万居民回到乡村再去过农民的生活,以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中,如果农业支撑不了,城市化就不得不退回去。第二次逆城镇化我自己就经历了,那时候搞文化大革命,学校有两年不上课,当时我初中毕业留在城里,1968年夏天中央号召上山下乡,当时也没有多想就去了。上山下乡真正的高潮是在1968年底到1969年,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现在我们明白了,最主要的就是当时城里没有就业机会,也没有那么多粮食可以养活你,所以城镇青年到农村去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当时我印象很深,毛主席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但是贫下中农的态度也非常复杂,主席的号召不能不听,要欢迎。但是背地里说,村里就这么点儿地,又来了这么多人,城里的知青是到农村来抢工分、抢口粮了。这个事实说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当时的城镇在经济上已经是支撑不下去了,所以才要让城里人到农村去找饭吃。因此,能不能处理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城镇化成败存亡的大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国情出发,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总结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我想结合已有的城镇化进程和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挑战,讲三个方面的情况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粮食获得了“九连增”、农民收入增长“九连快”。近十年是我国历史上农业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十年,特别是粮食产量的增长超乎很多人的意料。全国粮食产量连续九年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曾有过。过去我们的粮食生产周期大体是四年一个轮回,通常情况下两丰一欠一平。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8614亿斤,经过九年的努力,2012年达到了11791亿斤,年度产量提高3177亿斤。但是很多人也在问,一方面是国内粮食产量“九连增”,另一方面以粮食为首的一些重要农产品的进口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这到底怎么回事?我们的粮食产量数字实不实?进口到底是因为什么?我觉得产量实不实可以有很多方法来检验,但如果从供求关系和市场粮食价格的角度去看,我觉得应该和这个情况差的不远。近几年的粮价上升,很大程度是政府为了保证农民弥补生产成本,采取了每年都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措施。如果市场粮价达不到政府规定的最低价格,就由政府的储备部门按照最低价收购。这样市场粮食流通的数量减少,价格就会上升。当市价高于最低价的时候,政府部门可以退出,让市场的主体去经营粮食。但是当它下滑到跌破最低价这个底线,政府还可以再用这个办法收购。所以农民把最低价叫“托底”价,由政府托着粮价。所以这些年来,并没有出现过粮价不正常的大幅度上涨,因此我认为粮食产量的数据基本上是可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