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English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举办院友交流座谈会
发布时间: 2017-01-03 14:48:46       


    12月29日,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以下简称农研院)举办院友交流座谈会。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农研院院长陈锡文出席座谈会并做总结讲话。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教授,农研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胡鞍钢,中国城镇开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农研院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曾劲松,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农研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孟庆国,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农研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张红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原副司长、农研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方言,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所长,农研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倪广恒,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过勇,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施祖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农研院专职副院长魏唯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座谈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农研院副院长王亚华介绍了农研院发展情况。农研院副院长何宇鹏主持座谈会。



图为陈锡文讲话。侯晓军 摄

 

    陈锡文充分肯定了农研院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并对长期以来关怀和支持农研院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感谢。他指出,中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也面临很大压力,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是未来深化“三农”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农研院要继续立足于服务“三农”决策、培养“三农”人才、加强学科建设,肩负起“三农”研究的重任。最后,他寄语青年“三农”学者,要培养两种情怀,即家国情怀和民众情怀,培养三种能力:一是描述能力,即了解真实情况,敢讲真话;二是抽象能力,即分析问题,提炼规律;三是给决策者充当参谋的能力,即结合理论发展和政策演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图为胡鞍钢讲话。侯晓军 摄


    胡鞍钢对农研院在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成绩表示肯定。他指出,农研院不仅要出成果、出人才,以后还要出思想。他认为,农研院是一个很好的公共政策研究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高进严出,使博士后等青年学者能够学有所获、提升自我。

 


图为过勇讲话。侯晓军 摄


    过勇代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对农研院过去五年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肯定。他指出,农研院是一个管理规范、影响广泛的校级研究机构,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表示,公管学院未来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农研院发展。

 


图为王亚华介绍农研院发展情况。侯晓军 摄


    王亚华介绍了农研院发展情况。他回顾了农研院发展历程,从课题研究、人才培养、学术活动、成果传播、合作交流和机构建设六个方面对农研院过去五年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介绍。他指出,五年来,农研院建立了研究团队,积累了科研力量,实现了机构的有序运行,对外树立了良好形象,知名度不断提升,影响力日益增强。未来农研院将继续依托清华大学综合优势,继续提升农研院在“三农”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



图为参会专家发言。侯晓军 摄


    张红宇、方言、倪广恒、施祖麟、杨燕绥等参会专家介绍了各自参与农研院工作和课题研究情况,并围绕农研院“三农”政策研究、人才培养与输出等工作建言献策。



图为农研院院友发言。候晓军 摄


    农研院院友在座谈会上纷纷发言,感谢农研院领导和合作导师对自己科研工作和生活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并分享了博士后在站期间的收获以及出站后的发展情况。

 


图为何宇鹏主持座谈会。候晓军 摄

 

    相关机构代表、清华大学盐碱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研究中心总经理刘嘉和清华大学三农学会副会长张引介绍了各自机构运行状况以及与农研院开展合作的情况和建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师生,农研院访问学者、在站博士后和研究生等40余人参加座谈会。



图为座谈会现场。候晓军 摄

 



网站地图 | 免责条款 | 意见反馈 | 电子办公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Tel:86-10 62773526 Fax:86-10 62796949 Email:cirs@mail.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