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English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专家视点 » 正文
马晓河:供给侧改革真正内涵亟须厘清
发布时间: 2016-07-26 16:11:00       


    目前,我国正在勠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现在很担心一个问题,即它变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为什么我们要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我认为这个问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传统的增长动力正在消失,新生动力还在孕育,新旧动力不接续。

  从需求侧来看,经济增长快变量——投资空间在变小,边际效益在下降,想要靠消费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遇到了体制障碍。例如,中低收入者,他们对我们的产品具有消费潜力,但是他们没有钱,去年全国有20%的低收入家庭户人均收入不到430元。而中高阶层有钱,但是我们的产品满足不了他们的消费需求,我们没有那么多的优质产品供给。归根究底,这是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的问题,是制度保障不足造成的问题。

  从供给侧来看,供给侧也出现了结构失衡。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资本、技术大量涌入,造成产能过剩,没有盈利;而中高端产品,由于技术门槛和制度创新滞后导致进入不足,也出现了结构性问题。供求两方面问题均为结构性失衡,是典型的供求双失衡,而双失衡主要是由制度供给不足带来的问题。

  其次,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满足不了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导致产业发展和企业运营制度性交易成本上升,影响了结构转换,制约了社会创新。世界银行2015年对世界189个经济体进行了评估,在中国办一家企业,平均需要11道手续33天时间,而经合组织国家平均需要5道手续9天时间。企业运营不单单是综合成本提高,制度性交易成本也在提高,这严重地影响了产业发展,以及企业的运营和创新活动。

  再次,需求刺激措施在强化,但经济在下行,政策效果不明显。2010年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需求刺激措施刺激经济,连续增发货币、降息降准、增加公共投资,但是经济仍在下行,GDP增速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12.2%下降到了今年第一季度6.7%。单靠需求管理政策效果在明显下降。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在供给侧找出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

  人类经济活动是由供给侧和需求侧组成的,生产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那一侧是供给侧,消费商品和服务的那一侧是需求侧,供给和需求相互对立统一。分析和调控经济由此也有两个逻辑框架,一个是需求侧,一个是供给侧。

  需求侧是由消费、投资、净出口组成,这三大需求组成了GDP(即短期GDP);供给侧则由劳动、资本(投资)、技术、资源组成了GDP(潜在增长),供给侧“生产要素配置”生产的是下一期的GDP。因此,可以说,需求侧调控的是短期经济增长,供给侧调控的是中远期经济增长,一个是短期,一个是中长期,二者是不可替代的。

  需要注意的是,需求侧的第二项投资和供给侧的第二项资本(投资)在账面上视乎都表现为资金,但是内容有本质不同。需求侧的投资是直接产生GDP,它可以建广场、建剧院、建花园等,可以投资和潜在生产力无关的项目,但是供给侧的资本投资则必须是与生产有关的厂房、设备投资,或者为潜在生产力提供公共服务的投资活动。

  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提供什么?很多人认为供给侧改革是要提供有效供给和产品。但是在我看来,这种说法还不完全。我认为,供给侧改革要提供三方面供给:一是要素有效供给,生产要素要从过去的粗放配置转向集约型高效配置,提高要素的有效供给;二是产品供给,不仅要从过去的中低端走向中高端,而且中低端的产品也要质量更好;三是新制度供给,这是最为重要的,包括社会保障、就业、户籍、教育等,总之,要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体制机制支撑。

 

  中国的制度供给跟西方发达国家相同吗?

  我的回答是,不同。中国的供给侧与西方有着本质不同:

  第一,阶段不同。在中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处的发展阶段中,我们还没有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还不是高收入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同时,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通缩在持续,而当年西方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滞胀。

  第二,供求环境不同。与西方相比,我们面临供求严重失衡,供大于求,居民社会福利相对较低,居民消费相对不高,财政赤字压力不大。

  第三,制度不同。西方国家实行的是私有制,市场制度比较成熟,而我们国家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市场也不完善不成熟。

  第四,政策手段不同。西方国家当时仅仅是在宏观上采取了一些改革和政策措施,而我们是要采取宏观政策、中观政策、微观政策同时行动,政府的行动能力较强。

  第五,动力机制不同。我们主要靠体制改革来增加动力,增加制度有效供给。在中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没有体制改革是不行的,体制是主要引擎。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我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是,从供给侧入手,围绕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推进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以需求为导向增加有效供给,路径是以市场为导向增加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动力是以改革为引擎增加有效制度供给,最终形成供求结构动态平衡、经济保持中高速的新增长体系。它的内容主要有四项,即去除无效供给,改造传统供给,增加新供给,同时要提供强化有效的制度供给。

  在推进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重大关系:

  一是长和短的关系。短期是需求侧调控,需求侧调控像是“西医”,长期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中医”,西医和中医是相对的,短期得了严重的急病靠中医是治不了的,只有病情快好的时候吃中药来调养才有效,所以要中西结合,需求调控要保证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的速度,才能给供给侧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单纯刺激供给不考虑需求,这样的调控肯定会出问题,因为需求不变,一味地增加有效供给,结果便是新的过剩出现。可以做个预测,如果不重视扩大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中国将很快会从传统产能过剩向新的产能过剩迈进,原来是钢铁、水泥,现在开始出现风能、电能、手机过剩,下一步则是机器人、无人机的过剩。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味考虑新供给,没有考虑新需求,当新供给增加的同时,新需求没有产生,最后结果就是过剩。所以供求必须平衡,供给向右走,需求不走就是失衡;供给向右,需求也要向右,结果供求才能达到平衡。

  三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权力下放,让企业有更大更多的发展权。权力是公共产品,权力是属于人民的,审批行政权要下放彻底。我们的体制往往是收权有惯性,放权没有习惯。第二,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会侵蚀社会公共福利,会带来社会总福利的损失,所以消除卖方和买方垄断会增加社会总福利,这是个浅显的道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消除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为市场解放空间。第三,政府减税可以消除制度性交易成本,它带来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福利之和要远大于政府的减税额。

  另外,还要处理好国际和国内的关系。一定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定要开放,关住门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会成功的。

  在我看来,供给侧改革需要把握好五个关键点:第一,战略重点是要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第二,核心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没有传统产业升级、没有新产业成长,就没有新动力;第三,关键是推动社会创新,一个国家的创新主要有两种创新,一种是政府集中创新,另一种是社会创新,集中创新与社会创新要求体制不一样,社会创新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即充分自由的市场空间、少有垄断的行业控制、来自社会不同背景地位的人的机会均等;第四,根本是深化改革开放,没有深化改革开放,供给侧改革没戏;第五,重要依托是继续解放思想,没有解放思想,前面都是空想。

 (注:本文由《小康》记者刘彦华采访整理而成。)

 

(来源:《小康》 



网站地图 | 免责条款 | 意见反馈 | 电子办公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Tel:86-10 62773526 Fax:86-10 62796949 Email:cirs@mail.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