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2024中国公共事物治理国际研讨会(2024 China Commons Workshop)”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主会场设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为中国首个以公共事物(Commons)为主题的专业学术会议,今年是第五届,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承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亚华担任会议主席。今年的会议主题是“数字时代的公共事物治理”,会议分为开幕式、主旨演讲、嘉宾论坛、分论坛和闭幕式环节。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51位嘉宾发言,百余名高校师生参会。多学科、多领域的参与者汇聚一堂,共同奉献了一场国际公共事物领域的学术盛会。
现场参会人员合影
上午会议中,国际公共事物学会(IASC)主席、马萨诸塞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Charles Schweik与国际公共事物学会(IASC)中国区协调人王亚华作开幕致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殷成志介绍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示范成果(2022-2023)。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何艳玲、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谭淑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达特茅斯学院环境研究所教授Michael Cox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Eduardo Araral、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教授Quentin R. Grafton、泰国—亚洲理工学院(AIT)发展与可持续研究所副教授Thi Phuoc Lai Nguyen作主旨演讲。下午会议设“公共事物治理前沿进展”、“集体行动与公共治理”、“制度分析与发展前沿”、“数字技术赋能公共事物治理”和“公共事物可持续治理实践”五个主题演讲专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作闭幕演讲。
国际公共事物学会(IASC)主席Charles Schweik在开幕致辞中感谢王亚华教授及清华大学公共事物研究团队为本届研讨会做出的努力,向与会者介绍国际公共事物学会的概况: IASC是一个研究公共事物和集体行动的全球性学术组织,学会致力于促进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对话;IASC通过区域活动组织全球研究社区,研究领域涉及自然资源、农业、城市和数字时代等多个方面,重视新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作为一个跨学科组织,IASC学会也特别重视年轻学者的培养。最后预告并邀请与会学者们参加将于2025年6月在马萨诸塞大学举办的IASC双年会活动。
Charles Schweik作开幕致辞
本次研讨会会议主席王亚华教授在开幕致辞中介绍,中国公共事物治理国际研讨会作为与国际公共事物学界连接的桥梁,旨在推动公共事物前沿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成果共享,提升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的本土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中国公共事物治理国际研讨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吸引了来自10多个国家、50余所高校的数百名研究者的参与,取得了良好反响。数字革命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变革力量,也给公共事物治理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期待通过本次会议,能够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如何深刻影响公共事物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王亚华作开幕致辞
殷成志介绍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示范成果(2022-2023),指出近年来中国公共事物学者在方法、实证乃至理论层面都取得了很多新进展,日益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的特征。此次清华大学公共事物研究团队利用客观指标,遴选出了过去两年来的10篇中文论文和10篇英文论文。研究示范成果的发布不仅是对过去两年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研究发展的总结,也激励未来能够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成果,共同推动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的学术繁荣。
殷成志主持研究示范成果介绍
张鹏龙主持上午的主旨演讲。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的学者相继发表主旨演讲。
张鹏龙主持主旨演讲
何艳玲以“治理研究的议题转向与思想出场”为题,围绕近些年关注的“大国发展如何为了人民的有效治理”这一核心问题,创新性提出了数字技术嵌入中国公共治理场景实践的一组核心命题:如何形成更精准的需求回应?如何形成更有效的财政支出?如何构建更细致的政策工具?如何形成更稳健的常态治理?如何形成更系统的组织变革?认为数字技术应用为重构治理场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需要重点关注中国治理场景的复杂性和多重交互性,不仅需要更扎实的社会研究、心理研究和个体历程研究作为支撑,而且还应积极凝练更具影响力的治理思想。
何艳玲作主旨演讲
谭淑豪在“增进草地生态治理的集体行动:来自案例研究的洞见”为题的演讲中,聚焦草原这一典型公共池塘资源,结合近些年草场资源的细碎化特征趋势,论证了农户在草场资源上开展集体行动的必要性。谭淑豪教授基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内蒙古锡林郭勒等地区的典型案例,阐述了农户开展集体行动的过程特征和成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助于克服农户集体行动困境的核心机制。认为国家在自然资源领域的政策改革需要考虑具体资源的内在属性,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促进农户集体行动,会有助于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谭淑豪作主旨演讲
孟庆国发表题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现实逻辑与治理机制”的演讲,通过介绍不同国家在公共数据开发运营方面的前沿实践,指出我国目前已将数据作为关键的治理要素,公共数据的授权运营是大势所趋。概述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实现机制与途径,从治理主体关系、数据运营流程、数据市场建立、收益分配等维度分析了数据授权机制设计的核心问题。特别在分析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主要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要点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孟庆国作主旨演讲
Michael Cox以“环境产权的理论与实践”为题演讲,首先解释了环境产权的基本概念并重点阐述了合作与产权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互惠性是维持合作的关键机制。在环境产权中,排他性权利和让渡权都会影响人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区分了刚性排他和情境性排他两种类型,将进化论中的亲属关系和互惠性概念与原住民对环境的态度联系起来,指出很多文化中所有权与义务密不可分,这种观念有助于形成对环境的管理意识和内在价值认同。
Michael Cox作主旨演讲
Eduardo Araral在 “公共事物研究50年:自然资源、数字和空间”为题的演讲中,回顾了自然资源公共事物的研究,包括灌溉、流域、牧场和渔业等领域,强调了地方治理系统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从传统公共事物向新兴公共事物转向的趋势,其中特别讨论了数字公共事物,包括数据隐私、知识产权、网络安全以及太空公共事物等。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气候适应性、全球公共事物、不同类型治理模式的效果以及行为经济学在公共事物治理中的应用。
Eduardo Araral作主旨演讲
Thi Phuoc Lai Nguyen 以“社区自治与社会环境变化的韧性” 为题发表演讲,通过泰国村庄的案例,展示了社区如何应对水坝建设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变化。该社区通过建立社会企业,发展生态旅游,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推广和交流,既保持了传统生计方式,又维护了村落身份认同。指出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社会组织在自主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数字技术可以提高治理效果和增进跨界合作。
Thi Phuoc Lai Nguyen作主旨演讲
Quentin R. Grafton在“民主赤字与长期环境威胁”为题的演讲中,通过一个双轴模型来解释环境问题的治理,指出澳大利亚等国家存在"民主赤字"问题:一方面民众对政府信任度低,认为政府主要服务于少数利益集团;另一方面选民强烈支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行动。然而,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安全等问题上,实际行动与承诺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他将这种差距归因于"阻力三角":气候利益集团、生物多样性利益集团和水资源利益集团通过游说和监管俘获等方式阻碍改革,并建议通过加强主动民主和参与式民主来平衡权力,应对这些挑战。
Quentin R. Grafton作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卢麾主持了下午的“公共事物治理前沿进展”主题演讲专场。
卢麾主持 “公共事物治理前沿进展”主题演讲专场
在这一主题专场中,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柴盈教授回顾了整合型协调与政府强化的适应性治理的概念,并以此分析我国长江流域小型灌溉系统在应对大尺度冲击时产生的治理转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王晓莉从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达成和相互监督三个维度剖析了新安江流域作为具有复合型功能生态系统治理。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苏毅清运用公共事物研究的知识体系解释了政府主导、自由市场与农户自组织三种制度路径的融合,及其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内在机理。瑞典隆德大学政治学系研究员Jesper Svensson探讨了市场机制在瑞典林森林资源治理中的双重作用,并通过离散选择实验分析了森林所有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支付偏好,强调在诊断集体行动问题和治理对策时,需要更好地考虑市场因素。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环境研究所副教授Jampel Dell’Angelo 辨析了公地悲剧的概念,分析了公地掠夺所带来的挑战,指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加剧了全球南方自然资源的私有化和土地掠夺,并探讨了数字公共事物治理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潜在意义。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舒全峰展示了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进展与实践,并运用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和社会生态系统框架阐述了数字化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影响。
“公共事物治理前沿进展”主题演讲专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臧良震,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胡振通,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共农业农村部党校)助理研究员刘闯,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助理研究员宦梅丽,主持另外下午四场分论坛。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师、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踊跃投稿,入围论文39篇。来自印第安纳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的24名代表在分论坛宣讲了论文。
四场分论坛主题演讲主持
张鹏龙主持闭幕式。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刘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公共政策系副主任、讲师李星光,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博,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共农业农村部党校)助理研究员霍雨佳,分别对四场分论坛作总结点评。
四场分论坛主题演讲总结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以“数字时代的创新与公共数据价值释放”为题作闭幕演讲。从驱动科技创新、推动市场竞争、支撑绿色转型和服务公共治理四个方面,阐述了用好数据对公共治理的多种重要影响,强调要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用好公共数据。并指出公共数据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要不断进行实践创新、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处理好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的关系,推动公共数据放出来用起来,释放公共数据的巨大潜能。
江小涓作闭幕演讲
王亚华在闭幕总结中指出,本次研讨会与会学者人数创新高,多学科、多领域的参与者共聚一堂,展现了公共事物治理传统议题的前沿进展和最新发展。来自全球各个领域的嘉宾从用数字技术治理公共事物、对数字公共事物的治理、数字社会背景下的公共事物治理三个维度着眼,探讨了数字时代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的变革。研讨会体现了公共事物研究长期以来的知识传统,也体现了公共事物知识体系本土化的努力及实践关怀。最后对所有与会嘉宾、参与者和会务人员表示感谢。
研讨会最后揭晓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草根NGO驱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逻辑与机制——公共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视角》《重塑集体互惠空间和规则:通信技术应用影响农民参与应对灾害集体行动的机制研究——来自中国沿海边境农村地区的证据》《“工具-价值”互动下的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演化机制 ——基于H市D镇的纵向案例研究》《Embedding Nature-based Solutions into Urban Ecological Space Governance through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n Shanghai, China》《The Mechanism of Land Trusteeship Promoting Farmers’ Collective Action: A Study Based on the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SES) Framework》5篇论文获会议优秀论文奖。
中国公共事物治理国际研讨会是国际公共事物研究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此次研讨会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计划项目以及国际公共事物学会的支持。研讨会反映了公共事物治理研究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动态,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公共事物研究与国际学界的交流合作。
会议闭幕合影
|
|||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Tel:86-10 62773526 Fax:86-10 62796949 Email:cirs@mail.tsinghua.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