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English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专家视点 » 正文
郭玮:水利事业改革创新成果丰硕
发布时间: 2012-10-12 10:08:27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司长 郭玮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形势最好、成就最大的10年。水利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不仅表现在完成大批的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表现在水利事业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都取得丰硕成果。

  理论创新形成了指导水利发展的战略思想。从自然变化的规律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对水利战略地位进行科学定位。在对水的认识上,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对水利的认识上,强调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证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对于水利建设重要作用的认识,强调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对水利工作的部署,强调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指明了水利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开辟了现代水利认识的新境界,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政策创新形成了加快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水利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也都明显提高。10年间全国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总投资1.32万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3.2倍。中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建设基金适当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加大对农民投入水利建设的奖励补助力度,通过税收优惠等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建设。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今后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体制创新形成了有利于水利发展的制度框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水环境脆弱,是我国的基本水情。为此,建立了水资源管理制度,对用水总量进行控制,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加强江河取水、地下水开采管理,探索水权制度,利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全面加强节水工作;建立水功能区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向河湖排污;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考核和监督;建立水利工程分类管理体制,对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进行补助,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社会化、专业化多种水利管理模式。另外,还修订了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水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完善。这些制度的建立,对调动各方面参与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对保障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作创新形成了水利事业健康发展的全新格局。在工作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建设,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日益受到重视。在工作思路上,适应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新要求、新挑战,很多方面的工作思路作出重大调整,防洪从以控制洪水为主向控制洪水与管理洪水并重转变,水资源管理从以供水管理为主向供水管理与需水管理并重转变,水土保持从以人工治理为主向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并重转变,水资源利用从以开发为主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在工作方法上,既重视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工作,又注重通过新闻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既重视顶层设计,又注重分步实施,试点先行;既重视面上的工作指导,又注重运用典型示范引路。在工作部署上,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既建成了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淮河临淮岗等一大批水利枢纽工程,整修加固了大江大河大湖堤防工程,又全面推进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水土保持进一步加强,水能资源有序开发,水利事业全面发展。这些工作创新,使我们牢牢掌握了水利事业发展的主动权,形成了扎实推进现代水利建设的良好局面。

    (来源:中国水利杂志 )  

 

网站地图 | 免责条款 | 意见反馈 | 电子办公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Tel:86-10 62773526 Fax:86-10 62796949 Email:cirs@mail.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