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English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专家视点 » 正文
刘奇:瞄准农业发展的三微方向
发布时间: 2017-06-03 10:21:00       


    人类农业的发展已经由吃得饱、吃得好,向着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4.0版演进。在农产品“量”的问题已不成问题,“质”的问题成了社会最关注的首要问题的大格局下,在中央提出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战略下,在农业污染已由化肥、农药、添加剂向着土壤、水源、空气、生物转移的大背景下,必须重新思考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找准出发点,做实落脚点。

  就宏观层面而言,美国农业是生产型的,为生产而生产,主要目的在于出售产品获益。而中国农业则是生活型的,为生活而生产,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人口大国的基本生活需求。在物质匮乏时代,我国农业生产者只管生产,农产品一经问世,需求侧照单全收。今天进入物质丰裕时代,农产品主要矛盾是“质”的优化,有利身体健康是消费者的首选。因此,农业必须从“只管生产”向着“为了生活”转型升级。具有保健功能的“三微农业”应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所谓“三微农业”,即开发微量元素农业,补充不同人群所需的如硒、锌、钙、铁、碘及维生素等多种微量元素;开发微生物农业,由植物、动物二物开发向第三物微生物延伸,构建绿色、有机的农业生态循环体系;开发微观需求的农业,提供具有健康改善特殊功能和效用的小众需求和个性化需求产品。在“三微农业”中,尤其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的农产品,对大众健康十分有益。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达19种,其中大多数人群最缺乏的有硒、锌、钙、铁、碘五种。仅以硒为例,人体每日保健需要量为100~150微克,每日适宜摄入量下限为60微克,上限为250微克。而中国人目前摄入量平均仅为40微克。我国富硒地区只有江西鄱阳湖地区、浙江宁绍及杭嘉湖平原、湖北恩施、陕西安康等极少数地区,全国缺硒地区占72%,其中29%严重缺硒。缺硒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严重者易发心脏病、癌症等。世界卫生组织称硒为“生命活化元素”。芬兰是严重缺硒的国家,人均每天摄入量只有三十多微克,国家通过立法在动植物及食品加工中补充硒元素,使人均摄入量提高到90多微克,大大增进了国民健康水平。通过微生物的开发利用,生产出有机绿色保健的农产品,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生产出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的农产品,是适应社会消费需求,从源头上呼应“健康中国”这一国家战略的大计良策。所谓“健康中国”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人民健康水平和长寿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目标;二是指健康理念、健康服务、健康保障的生活方式;三是指把健康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首位,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围绕这三大主题做文章,当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方向。

  “药食同源、药补食疗”是中医的基本理念,而“治未病”又是中医的先手棋。发展中医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世界200多个国家中,中医药已走进183个国家。防止“病从口入”是人类的共同命题。从食品源头上通过一日三餐预防和辅助治疗各种疾病,在现代高科技生物工程技术的推动下,功效愈加突显。已经零星试验的实践证明,它不光具有长远效益,使“人民增寿”,消除因缺乏微量元素引发人体机能的“隐性饥饿”,导致减少寿命;更具有眼前效益,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一斤富含微量元素的大米,价格是普通大米的数倍,且供不应求。首倡保健农业的中科院院士赵其国认为,2020年,全球将推出80~100种具有保健功能的农产品,到2030年,这种产品产值将占农业总产值的10%,2050年将达到50%以上。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以首先满足自身需求为目标的农业,必须以呼应“健康中国”为己任,把绿色、保健放在首位。国家应组织有关部门协同建立微生物农业和功能农业开发工程中心,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实验示范基地。同时强化舆论宣传。胃肠缺乏食物称为“显性饥饿”,人体缺乏微量元素叫“隐性饥饿”,长期处于“隐性饥饿”状态,则会严重影响健康,减少寿命。全球目前“隐性饥饿”患者人群比例高达1/3,中国尤甚。鉴于社会对微生物农业和功能农业缺乏认知的现实,应组织各级各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其价值、意义、作用,提高社会的认知度、接受度和消费欲。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基本看法。先秦时代的《尚书》就提出“寿”“富”“康宁”的幸福观,后来发展成寓意吉祥的“福禄寿喜财”五福观。历史在嬗变,新时代的幸福观内涵更丰富,但身体健康应是这个物质丰裕时代人们的首选。而身体健康的首要保障就是吃得健康。曾几何时,外国人讽刺中国人说,中国人死了,拍扁了挂在墙上就是一张完整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吃的、喝的、呼吸的什么元素都有。虽为戏言,当是警钟!

  吃出健康来,是农业义不容辞的职责!

 

 

(来源:中国农村网)



网站地图 | 免责条款 | 意见反馈 | 电子办公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Tel:86-10 62773526 Fax:86-10 62796949 Email:cirs@mail.tsinghua.edu.cn